澶渊之盟,作为一千年前的历史事件,一直以来备受争议。对这段历史的解读,往往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。
一种观点认为,大宋在明明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时,竟然与辽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和约,彻底丢失了面子和利益,堪称一场彻底的失败。另一种则持相反观点,认为每年向辽国贡奉的30万岁币不过是九牛一毛,而宋朝在和约签订后的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,且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代价换来的是百年的和平,堪称智慧之举。
然而,我个人认为,澶渊之盟的真正巧妙之处,恰恰在于那30万岁币的背后。
在1004年的秋天,辽国(契丹)与大宋的关系再度紧张。辽国几乎倾尽全力派遣军队,迅速攻占定州、深州、铭州等地,仅仅三个月后便逼近澶州。澶州距离汴京(京师)不到百里,而一旦澶州失守,辽军的骑兵便能迅速切断大宋的咽喉。此时的辽军实力强大,特别是萧太后与其儿子辽圣宗耶律隆绪亲自带兵南征,堪称“御驾亲征”。但事实上,耶律隆绪并非自愿参战,而是被母亲强行拉上了战场,情绪低落,面露愁容。
展开剩余84%那么,萧太后为何坚持亲征呢?其中的原因或许有以下几点:
1. 国内矛盾的消化:萧太后的汉制改革刚刚进入深水区,改革带来的不适应让文臣武将纷纷提出要求,甚至主张由耶律隆绪亲政。
2. 高丽的变化:高丽最初奉辽为正朔,送上贡金并与大宋断交,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,高丽突然变脸,宣布如果大宋不能解决契丹问题,辽国就不再具备领导地位。
3. 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:燕云地区是辽国的“特区”,经济文化远超本部。如果丧失这一地区,契丹就得重新回到原始时代。对于辽国来说,必须取胜,必须确保燕云十六州继续为己所用。
因此,辽国的胜利至关重要,萧太后也不能有任何松懈,哪怕这场战斗的胜利看似微不足道。至于大宋,面对辽国的猛烈攻势,宋军终于在澶州稳住了阵脚。而在大宋朝廷内,也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声音:
1. 赵恒的困惑:宋真宗赵恒在是否北上迎敌或固守汴京的问题上犹豫不决。
2. 王钦若、陈尧叟的策略:他们主张撤退,迁都金陵或成都,以保大宋的安全,并寻找反攻的机会。
3. 寇准的决心:宰相寇准坚持主战,提出坚守澶州,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击败敌人。
寇准为何敢如此坚持主战呢?或许他看懂了萧太后的心理。首先,辽国此时发动的秋季侵略,从时机上看,正是辽国内政混乱、资源有限的信号。寒冬季节,对任何军队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。辽军虽然表面上气势汹汹,但并没有足够的决心打出一场决定性的战争。
寇准决定采取持久战,针对辽军的薄弱环节进行打击。他指挥宋军加强对辽军后勤线的打击,并坚守澶州,最终打消了辽国的进攻势头。尤其是宋军在澶州城外稳固了防线后,辽军的进攻开始显得力不从心,饥寒交迫,士气低落。
局势逐渐朝有利于大宋的方向发展。辽军的指挥官萧挞凛急于寻求突破,决定冒险亲自带队接近城头,希望引诱宋军出击。结果,在接近宋军阵地时,萧挞凛被宋军的弩箭射中,重伤身亡。这一事件极大打击了辽军的士气,局势发生了转变,宋军反击并形成战略主动。
然而,尽管有这些胜利,辽军并未放弃,宋军的日常补给充足,而辽军则陷入了困境。在冰雪覆盖的战场上,宋军的后勤保障使其保持了较强的战斗力,而辽军则因寒冷与饥饿处于劣势。最后,辽军被迫向大宋提出停战条件,双方开始谈判。
在谈判中,辽国要求大宋支付更多的贡金,并明确表示,燕云十六州永远不会归还。宋真宗赵恒为了尽快结束战争,决定同意停战,但他要求支付的贡金不得超过100万两,而不是过高的金额。最终,在寇准的坚持下,谈判达成了折中方案,宋朝每年支付30万岁币(银10万、绢20万),并实现了双方的互市。
这30万岁币,实际上对大宋来说并不算什么,尤其是随着边境贸易的恢复,大宋的财政收入有了极大提升。辽国虽然在表面上取得了胜利,但其实已经错失了长远利益。对大宋来说,这笔“微不足道”的贡金换来的是百年的和平,而其内政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则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但这场看似和平的和约,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政治斗争。萧太后带着30万岁币返回辽国,而在大宋,寇准却因王钦若的告密被解除职务,甚至被降职为地方官员。这个事件标志着大宋进入了一个更加温和、软弱的时代,逐渐失去了原本的锐气与雄心。
百年后,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以2000精兵打败了辽宋两国,摧毁了大宋的北伐梦想,最终导致靖康之耻,北宋灭亡。这一切,都源于大宋对契丹骑兵的恐惧与过度妥协,而没有在更大的历史格局中展现出足够的进取心。
从澶渊之盟的历史看,和平的代价远远高于想象,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,经济富裕固然重要,但缺乏锐气与进取心,最终还是难以抵挡外部威胁。在大宋的历史中,澶渊之盟的和约可以说是一场“外交胜利”,但背后却暴露了国家内外的深层次问题。
发布于:天津市融胜配资-网上炒股配资-炒股10倍杠杆平台-股票杠杆正规平台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